作风强起来 发展跑起来
来源:火狐体育直播NBA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0-30 15:06:08  

  管党治党越有效,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就越有力。我省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,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,坚持一手抓作风一手抓发展两手一起抓,推动党员干部作风全面转变,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,深化为民为企服务。本报记者赴基层探访,从基层一线视角,感受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。

  10月23日,芜湖市鸠江区应急管理、公安、消防、住建、市监等多个部门“组团”走进安徽华谊化工有限公司厂区,对公司做联合检查。半天时间,所有检查全部完成。

  “这样的联合执法检查,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迎检压力。”检查结束后,华谊公司安全总监朱晟不禁点赞,他表示政府部门高效、透明的工作作风,为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。

  自从今年1月被确定为全省“综合查一次”改革唯一试点城市以来,芜湖市聚焦“减少检查次数、提升执法质效、提升公司满意度”目标,强化部门协作,对涉及跨部门、跨领域、跨层级等多个执法主体的相关行政检查事项,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监管对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,实现降低执法频次、增强执法质效的目的。

  作为一家重点监管企业,华谊公司过去要接受多个部门的“高频”检查。“一个问题有多个部门检查,一个部门可能多次上门检查,每次检查都要安排专人接待,准备汇报材料。”朱晟感慨,如今“综合查一次”让进一次门、查多项事成为现实,切实缓解了企业的“心头累”。

  为方便企业,芜湖市实施涉企检查“亮码入企”制度,让“不入企,入企必亮码”成为入企行政检查新常态。牵头单位按照“综合查一次”联查事项清单、检查计划,在开展检查前5个工作日负责在“检查码”系统中向各联合检查单位发起“综合查一次”联合执法检查任务,确定检查时间、检查对象、检查事项等内容。在实施行政检查时,牵头单位检查人员主动向企业出示“检查码”和行政检查通知书。

  “综合查一次”不是监管“缩水”,而是通过精准发力实现“监管效能最大化、企业干扰最小化”,这对政府工作作风提出更高要求。

  “过去自扫门前雪,各查各的,现在联合执法,部门之间要做好协同,统筹安排检查工作,尽量把麻烦留给自己,把方便留给企业。”芜湖市司法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,目前,芜湖已发布5批“综合查一次”联查事项清单,将原有的3420个单部门检查事项整合为843个“综合查一次”应用场景。

  以好作风营造好环境,芜湖市把“综合查一次”改革作为一项核心抓手,在开展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中,着力解决违规异地执法、趋利性执法以及乱收费、乱罚款、乱检查、乱查封等问题;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中,重点突破涉企执法监管多头执法、重复执法、机械执法、小过重罚等问题;在整治为基层减负存在差距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中,聚力破解涉企检查过多增加企业负担和烦扰难题。

  “无事不打扰,在这样宽松有序的环境中,我们有更多精力搞生产、促经营。”朱晟说。(范孝东)

  吃过早饭,肥东县撮镇镇旭光社区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宣恒祥来到村民组走访入户。“这一年,我晒得更黑了,但心里感到更充实了!”宣恒祥笑着说。

  村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的“领头雁”,肩负着引领乡村发展、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,他们的作风是否严实,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。今年开春,宣恒祥带着社区“两委”班子定了“三个一”工作标准:每两天至少巡视一次包片村民组查看问题,每周一次反馈解决的群众问题,每月一次“小巷说事”座谈交流。

  今年5月,东一村民组王奶奶向社区反映,她家门前有一个小水塘,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变成了黑臭水体,严重影响了附近群众的生活。宣恒祥立即核实情况,召开社区“两委”会商讨解决方案,最终结合民意,将小水塘填实,改造成村民休闲场地,这既解决了村民生活环境问题,又增添了村民休息场地。

  “群众盼的,就是我们要干的。”宣恒祥说,每个月社区开展的“小巷说事”,确保及时了解民心所盼。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,召开村民代表会议,进行民主讨论……今年上半年,旭光社区梳理出道路亮化、当家塘清淤、污水管道整治、灌溉渠修复、五保户房屋维修、破损路面修复、休闲健身广场修整等10个问题,目前已全部解决。

 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。“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农业村,没有大企业,农民种地致不了富,年轻人留不住,集体收入低。”宣恒祥琢磨:光转变作风不够,得让群众腰包鼓起来。

  去年下半年,撮镇镇党委提出“党组织领办合作社”,宣恒祥带着社区“两委”班子合计,“咱有地、有劳力,为啥不抱团搞规模种植?”宣恒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,商量流转100亩地建蔬菜大棚,并明确“三保”:保租金(年每亩670元)、保就业(优先吸纳社区村民到大棚务工)、保兜底(若因管理问题亏损,村集体先垫资补租金)。“合作社建设大棚不仅能壮大村集体经济,还能安置社区剩余劳动力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,实际做到了既能顾家又能挣钱!”宣恒祥说。

 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,旭光社区成功打造了樱桃、水蜜桃、葡萄及稻虾共养等产业,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。旭光社区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农场、安徽省省级生态示范村、安徽省美丽乡村、安徽省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、合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。(朱茜)

  “基层是政策落地的‘最后一公里’,也是联系群众的‘最先一公里’。我深切感受到,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工作,让基层干部负担轻了、干劲足了。”10月25日,来安县汊河镇大雅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尤国宝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。

  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。过去一段时间,社区牌子满墙问题比较突出。在大雅社区,最多的时候就曾挂过40多块牌子,但是同时期的社区工作人员却仅有11人。“每块牌子后面,都有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检查考核,给基层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负担。”尤国宝说,来安县将规范村(社区)场所挂牌作为整治的重要抓手,执行“4(3)+2+9”挂牌模式,经过整治,大雅村社区摘除、撤销标识与功能不符、无实质性业务或已失效的机构标识牌、功能标识牌近30块。

  清理了看得见的牌子,县里还大力清退牌子背后看不见的事项。尤国宝以证明事项为例,“以前经常有群众来开证明,无精神病史证明、亲属关系证明、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证明……很多证明,社区根本没能力、也没权限去‘证明’。这让群众跑冤枉路,社区干部也左右为难。”后来,来安县进一步更新与完善《村(社区)证明事项清单》,明确界定村(社区)依法出具证明的具体范围、内容、依据和流程。现在,证明少了,既减轻了社区的工作量,也方便了群众办事。

  为破解基层“小马拉大车”问题,来安县一方面全面梳理基层权责,厘清履职边界,出台《村(社区)依法履职事项指导清单》《不应由村(社区)承担工作事项指导清单》等规范性文件,明确规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履职事项指导清单行政村16项、社区13项,依法协助政府事项行政村38项、城市社区34项。另一方面,坚决清理剥离不该基层承担或接不住、管不好的履职事项,对缺乏政策法规依据、明显超出村级职责范围等工作事务和协助事项予以取消或调整,累计清理取消不应由基层承担的工作事项9项、不应协助开展的工作事项12项,促使基层工作更加聚焦于服务群众、化解矛盾等核心职能。“社区事务更清晰,社区干部该干什么、不该干什么都非常明确。”尤国宝说。

  减负不是减责,松绑不能松劲。机制理顺、负担减轻,让社区干部从繁重的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,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去。现在,大雅社区的干部常态化走访入户,今年协调建成11处标准化充电车棚,更换安置小区路灯灯泡180个,为群众提供送水、理发、协助就医报销等便民服务1500余次,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得到持续提升。(李浩)

  “现在路宽了、平了,进出更安全舒心了。”看着崭新的“组组通”道路,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的村民们笑容满面,向前来走访的镇纪委工作人员说起修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。

  “作为进出乡村的必经之路,在‘组组通’修建之前,我们村民组的路一直是单行道,出行实在不便。”家住三山村的洪少敏,之前每每提到家门口的那条路,眉头里尽显无奈。三山村位置偏远,下面一些村民组道路年久失修,坡度高,弯道多,路面早已失去了原貌,坑洼连着坑洼,骑个车像是过跷跷板。

  洪少敏和村民们时常念叨:“啥时候咱们这条路也能宽阔平坦,让大伙干干净净地出趟门?”

  事情的解决得益于一次试试看的“指尖”投诉。“之前,村干部一直在上门宣传‘监督一点通’平台,他们还手把手教我学会了操作使用。”洪少敏说,“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,在该平台上反映了三山村月村村民组至湖田村民组道路狭窄、坡度过大、车辆会车不便,给群众出行和运输带来极大不便的情况。”

  问题反映没多久,镇纪委就到村里详细调查情况,询问村民意见,督促协调镇财政管理中心等部门积极处理问题。从今年8月份开始道路改造,到10月份改造完成,2个多月的时间里,道路从3.5米加宽到6.5米,崭新的道路让三山村村民们喜上眉梢。“道路增宽后,给我们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,往年秋收时,狭窄的路段给秋收机械通行和粮食运输带来极大不便。收割机没办法进来,意味着要找人工帮助秋收,费用增加很多。”洪少敏感慨,现在农机“进田难”的问题解决了,田间生产的效率更加高了。

  农村道路的修缮,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,畅通了秋收的“绿色通道”,更推动了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。之前狭窄的道路导致旅游大巴进出困难,制约了发展。道路拓宽后,旅游大巴可直接开进中心村,来村里的游客慢慢的变多,村里民宿、农家乐生意也慢慢变得好。

  规范“小微权力”运行是加强基层治理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。近年来,宣城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,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、监督效能为核心,深化小微权力“监督一点通”平台应用,公开公示基层尤其是村级小微权力运行信息,推动监督效能直抵基层治理“最后一米”。今年以来,宣城市小微权力“监督一点通”平台接收群众投诉4218件,办结4125件,办结率97.79%,群众满意率98.63%。(江敏)